仿制药集体折戟,明星药物遭遇滑铁卢
10月11日,复旦张江发布公告,其申报的奥贝胆酸片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予批准通知。这一决定标志着奥贝胆酸在国内的仿制之路彻底终结,包括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在内的多家知名药企均在此品种上折戟沉沙。

10月13日,复旦张江主动披露了不予批准的详细原因。公告指出,奥贝胆酸作为境外附条件批准上市但境内未上市药品的仿制药,其参比制剂在原研地并未获得常规批准。鉴于原研药上市后研究结论明确缺乏确证的临床获益,且存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无法支持其用于境外已批准适应症的获益大于风险,因此认为现有资料无法充分支持该药物按照3类仿制药常规批准的技术要求。
安全性警报频发,全球市场接连撤市
奥贝胆酸曾是一代明星肝病药物,作为20年来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它曾在2016年先后获得美国和欧盟的上市批准。该药在2019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2020年增长至3.1亿美元,后续几年一直稳定在3亿美元左右。
然而,自2017年起,奥贝胆酸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FDA接连收到多起与该药相关的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报告,随后对其加注“黑框警示”,并限制其用于肝硬化患者。FDA曾明确表示,在上市后临床试验评估中,接受奥贝胆酸治疗的患者相比安慰剂组,面临更高的肝脏移植和死亡风险。
2023年10月,欧洲药品管理局经过评估认为奥贝胆酸的现有数据无法证实其临床获益,建议撤销上市许可。2024年9月,欧洲委员会正式撤销了该药在欧盟的上市许可。与此同时,原研企业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应美国FDA要求,于今年9月11日自愿撤回奥贝胆酸在美国市场的销售,FDA同时暂停了所有相关临床试验。
巨额投入付诸东流,研发成本令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张江在公告中透露,其在奥贝胆酸片项目上的累计研发投入高达约1.25亿元。这一数字对于仿制药而言堪称天价,反映出该品种研发的复杂程度。
公开数据显示,完成BE试验加Ⅲ期临床试验的企业仅有正大天晴、复旦张江和民生药业三家。而恒瑞、科伦、扬子江等6家公司仅完成了BE试验。其中,正大天晴更是进行了两次Ⅲ期临床,投入之大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透露,奥贝胆酸片的参比制剂获取难度大、价格极高,生产工艺复杂,BE试验费用也相对较高。民生药业完成了三次BE试验,泽璟制药在终止其改良型奥贝胆酸镁片研发前,已累计投入3600.27万元。这些投入在当前的监管决策下均化为泡影。
原研企业另辟蹊径,新适应症研究仍在推进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国产仿制药企业纷纷折戟的同时,原研企业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的奥贝胆酸正在国内进行一项II/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针对肝门肠吻合术后胆道闭锁的儿科患者,其中国际组与国内组同时进行
这一适应症尚未在全球任何地区获得批准,或许代表着奥贝胆酸在经历重大挫折后寻求的新方向。然而,在仿制药路径已被彻底堵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是否还有机会参与这场游戏,仍需打上一个问号。奥贝胆酸的命运,正成为创新药与仿制药发展路径的一个重要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