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困境:晚期患者生存率亟待提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新增肝癌病例约90.6万例,死亡病例高达83万例,其中约半数病例发生在中国。肝细胞癌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占据了肝癌患者的85%-90%。由于肝癌早期诊断困难且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机会。

图片10.jpg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系统治疗成为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手段。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和王存团队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长篇述评,全面总结了进展期肝癌临床治疗及临床前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肝癌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治疗格局革新:联合疗法成为主流趋势

       目前,美国FDA批准的进展期肝癌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等靶向药物,以及阿特珠单抗(PD-L1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联合疗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索拉非尼单药治疗相比,阿特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总体反应率达到27.3%,中位总生存期接近20个月,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

       覃文新和王存团队在述评中对进展期肝癌联合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划分为五大类别:基于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基于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免疫药物与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联合、免疫药物与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联合,以及免疫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通过全面总结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团队绘制出进展期肝癌系统治疗的"全景图谱",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未来发展方向:精准医疗破解治疗难题

       该综述深入分析了进展期肝癌系统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当前,肝癌系统性治疗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治疗方案的精准选择。覃文新和王存团队分别总结了针对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潜在候选标志物,并探讨了针对TERT启动子、TP53、CTNNB1等肝癌高频突变的潜在干预策略。

       研究还介绍了尚处于概念阶段的新型治疗理念,如"分步式治疗策略"和"合成致死"等创新思路。这些前沿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肝癌治疗的理解,更为开辟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随着对肝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